Thursday, May 31, 2012

2012-05-29 女多男少


可有試過這種經驗:讀書上堂,班中女生多過男生;辦公室內,女同事多過男同事?

其中一個原因,固然與某些行業的傳統有關,但根據統計處去年進行「人口普查」的結果,本港男女比例,的確有進一步失衡的趨勢。

在01年的普查當中,每1000名女性對960男性,十年之後,已下跌至876名男性,可見陰盛陽衰更加明顯。

隨著男女失衡,我們的生活亦會慢慢出現改變,簡單如廁所數目,政府亦擬修例,新建的公共場所需要有更多女廁。

本集將會從日常生活、職場等不同角度,分析這種情況。
記者:何裕恆

Tuesday, May 22, 2012

2012-05-22 逃避.迎向


蘇偉健一生下來就有痙攣,他患有一種叫隨動型大腦麻痺症,這種病令他無論坐著或走路,他的身體每隔數秒便不由自主地擺動,或會側頭、或會揮動手腳、有時則像打冷震般顫抖。

媽媽在兒子一歲時,得悉他有這個病,非常傷心。她走遍全港找尋名醫治療不果,幸而證實兒子的智力正常,才鬆了一口氣。

由於動作奇怪,蘇偉健經常被人誤以為是智障兒。他沒有放棄自己,入讀主流學校,以三個A優異成績,考入中文大學唸中文系,在大學更遇上心儀對象,卻被女方介意自己的外型而被拒絕。原本以為平坦的人生遭逢打擊,令蘇偉健頹廢了好幾年,覺得自己失去的總比別人多。

數年後,他應邀出席一個講座作嘉賓,分享他的自強故事。他的經歷得到很多人認同,從此亦令他的人生逆轉;以前總以為傷殘令他失去很多,卻原來他也可以啟發別人,令他們珍惜當下。他亦體會到,自己雖然失去了一些,卻有愛他的家人,正當的工作,自強的精神,其實自己得到的,一點也不少。
記者:王玉娟

2012-05-15 五感滿足


五覺感官,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,視覺更加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具影響力的官能之一。然而當一個人的視覺受損,甚至失去視覺,除了對生活帶來很多不便外,亦錯很多欣賞藝術的機會。口述影像的出現便為視障人士帶來享受藝術的機會。

在本港,口述影像服務主要由香港盲人輔導會提供,是一種透過口語或文字敘述,將視障者無法接收的影像訊息轉換成言辭符號,讓視障者也能克服視覺障礙,協助他們克服生活、學習和就業環境中各種影像障礙的服務。

有媒體創作人看見視障聽障人士,往往未能完全享受一般的演唱會、話劇等,於是籌備了一次以感受不同感官刺激為主題的表演,讓社會大眾體會不同感官帶來的樂趣。
記者:施予

Tuesday, May 15, 2012

2012-05-08 年輕一個媽


十八廿二,年輕少女在這個階段,大部份正為學業忙碌、為儀容煩惱,對愛情充滿憧憬。意外懷孕為她們的將來增添變數。她們最初會期望自此有一段美滿的婚姻,與伴侶組織小家庭。現實是四成的年輕媽媽成為單親媽媽。這反映新一代對婚姻及家庭的看法與傳統思想脫軌。

這班新手媽咪,面對新生命的來臨,她們要母兼父職,照顧子女起居飲食,她們面對怎樣的壓力? 這班年輕媽媽,沒有工作經驗,為了子女生活,她們初次踏入社會,開始真正的人生。
記者:關麗雯

Wednesday, May 2, 2012

2012-05-01 弱智老齡化


黑頭人送白頭人,一直是中國人傳統認為的完美終結。但是在一班智障人士父母心目中,卻希望子女先於自己離世,白頭人送黑頭人,是他們最渴望也最悲涼的結局。

過去因為醫療不發達,智障人士壽命偏短。現今醫療先進,智障人士壽命延長。醫護界普遍認為,智障人士五十歲已踏入老齡化,很多四十歲已出現老齡徵象;例如糖尿病、心臟病、高血壓、牙齒出現毛病等。

智障子女踏入老齡,意味他們的父母也是老人,雙老問題困擾不少智障家庭。老邁父母擔心自己身故後,智障子女無人照顧。智障子女也要學懂父母有離世的一天,如何教導智障人士認識生死教育,也是難題之一。
記者:張慧敏

2012-04-24 告別尿失禁


女性尿失禁數字介乎13-21%,但近八成女性不認為是病,以為是一般婦科問題,或因尷尬不去求醫。

原來失禁也有很多種類,其中一種為壓力性失禁;多數發生在懷孕後,更年期女性身上。咳嗽,打噴嚏、跑步、拿重物,都有可能漏尿。她們多數會用衛生巾,減少社交,影響情緒,也可能影響夫婦生活。

另一種常見的是膀胱過動症,任何年齡的女性都可能患上。她們尿頻,經常上廁所會影響日常生活,使她們形象低落。

北區醫院獲得基金資助,開設婦女泌尿診所,為期兩年,現已協助一百名婦女。醫生認為,病向淺中醫,在失禁初期,只要有適當治療和運動,問題很易獲得解決。
記者:陳淑怡

2012-04-17 九十後


「90後」,或稱「九零後」,泛指於1990年至1999年出生的年輕人。他們普遍被視為嬌生慣養的一代,出生在資訊科技泛濫、物質富裕的社會,因此生活上未必經歷過很多的風浪起跌。這一代人亦有自己一套獨特的價值觀,喜歡我行我素,甚至敢於突破社會框架界限 。

有人批評他們心理脆弱、獨立生活能力差、自傲、懶惰。但同時亦有人覺得新一輩人思想獨立、叛逆性強、能大膽地表現自己。

最早一批的九十後至今已二十二歲,他們將會陸續踏入社會工作,對僱主來說,這群初出茅廬的年輕人的工作態度,到底怎樣? 在溫室長大的這一群,待人接物各方面,又有怎樣的一套價值觀?有不少九十後青年都參與過社會運動,他們有甚麼政治觀?又怎樣看這個社會?
記者:施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