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ursday, January 26, 2012

2012-01-24 心想夢成


跟香港人談夢想,他們都覺得是很遙遠的事,夢歸夢,現實歸現實。我們習慣向現實低頭,日思夜想的,是生計,是明天有無飯開,是我是否符合父母的寄望,另一半會否嫌棄我,社會會否淘汰我…,或許我們都不安於現狀,但都無力改變,然後人生就此過去。

想當飛機師、演員、畫家、攝影師、科學家嗎?有想過,真的要向夢想進發?可能你有想過,十秒,然後將念頭擊退,因為你以為是沒可能實現到的,夢畢竟只是夢。

但其實夢,只要你去追,便會追到,只在乎你有沒有決心、勇氣,踏出第一步去圓夢。這一集我們會訪問追夢的人,告訴你,心想,便會夢成。
記者:郭嘉恩

Friday, January 13, 2012

2012-01-17 舞動傳承


每逢農曆新年,本港到處都有舞獅表演,打鑼打鼓,為節日增添熱鬧色彩。舞獅源於中國,乃國粹之一,是一種民間的傳統表演藝術。有關舞獅的傳說有多種,大致認為可以驅邪辟鬼,因此每逢喜慶節日,都有舞獅助慶。

傳統上,南獅獅頭造型及步法,根據中國古代三位人物劉備,關羽及張飛而定。表演者裝扮成獅子的樣子,在鑼鼓音樂下,作出仿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,以及許多具雜技性質的動作。

有舞獅師傳指出,學習獅藝先要經過三年武術的訓練。獅藝講求人獅合一,考驗舞者如何將獅子的姿態活靈活現地演繹出來。獅藝的發展近年已超越了傳統的助慶功能,發展為一項體育項目。有學校積極發展獅藝,讓新一代承傳這個傳統文化。
記者:關麗雯

2012-01-10 血的故事


血液沒有代用品,一個病人需要輸血,就只有靠社會人士的自願及無償捐贈。香港紅十字會自1952年起推動無償自願捐血,是本港唯一提供血液,予全港醫院病人使用的機構。

市民每捐一包血,血液將被分解成不同的成分,幫助三至四名病人,十五分鐘的捐血過程,可以幫助到他人維持生命。受惠者身上流著捐贈者的血,除了是一種無私奉獻,亦是一種緣份,當中更有人因此成為了朋友。

捐血是一種施予的行為,有人累積捐血的次數將近五百次,亦有捐血家族動員家庭各成員齊齊捐血,甚至有人聲稱捐血捐上癮。到底這群熱血的人的心態是怎樣?捐血者與受惠者之間有甚麼感人故事?年青人一代又怎樣看捐血這種社會責任?
記者:張慧敏/施予

2012-01-03 未滿十六


攤開報章,經常看見有涉及未成年男女的性罪案,有些是初嚐禁果,有些是被迫就範。一名14歲韓籍男童,在醫院侵犯同房女孩,但由於男童年齡,未能控以強姦罪,引發社會迴響,要求修例,主審法官亦狠批法例不合時宜。

事實上,雙方均未成年的案件,在本港時有發生,只是未必進入司法程序,大眾無從得知。我們訪問了兩宗個案,事發時均是未成年。

第一個是男「侵犯者」,因為接觸色情影片,慾望難忍,繼而多番侵犯多名同性同學;第二個是男「受害人」,小時候被未成年的同性鄰居侵犯,從此性格、性取向、性觀念均改變。

現今少年早熟,未成年發生性行為是極為普遍,法庭上不少涉及未成年者的性罪案,其實是雙方自願。有社工表示,在早熟少年的族群中,有所謂的「friend前性行為」,例如女生想結交男生,便以性行為作為「見面禮」,當然男生嚐到甜頭後,連朋友也不會交上;有少女甚至主動向色情影片學習,務求取悅小男友。

諷刺的是,這些年來,本港對性教育的重視程度有增無減,反之性觀念愈來愈開放,究竟這班少女少男,如何看待性教育?如何接觸、看待「色情資訊」?個案將親自剖白。
記者:何裕恆

2011-12-20 導盲犬google


巴士附例可以看見「狗隻不可上車(導盲犬除外)」,但這些年來,你在香港見過導盲犬嗎?

今年初,在香港導盲犬協會的穿針引線下,首隻導盲犬Google在年初抵港,現正訓練中,預計最快明年中完成訓練與視障人士配對,成為正式導盲犬。

一隻導盲犬的誕生需經過嚴格挑選及訓練,對狗隻的行為、生活習慣、性格等皆有十分高的要求,Google的訓練進度如何?不同組織嘗試在港推行使用導盲犬的同時,市民、公共設施、商戶等,又能否配合視障人士使用導盲犬呢?
記者:郭嘉恩

2011-12-13 沒有鐘聲的學校


這是本港唯一一所的醫院學校,為患病及接受治療而住院的學齡兒童,提供教學服務。學校雖然沒有上課鐘聲,課室內充滿學生的笑聲。學生雖然不用穿校服,他們卻懷著一顆好學的心。老師雖然穿梭不同病房教學,他們可以更直接聆聽學生的需要。

七歲的晴晴患有血癌,現時仍需接受治療。過去半年,她住院接受化療,每天打針,服藥。醫院學校如何助她度過每一天?小學三年級的曉陽患有骨肉瘤,過年一年停學接受治療。他在醫院學校完成二年級,今年成功在原校升讀小三。陳老師任教二十年,醫院學校讓她跟學生建立深厚的感情,面對患病學生的離世,她又是如何面對?
記者:關麗雯

2011-12-06 與痛共存


現代都市人周身骨痛,你又有幾多種痛症?關注痛症大聯盟去年訪問一千名受訪者,超過九成受痛症困擾。其中逾半人士均有骨骼肌肉疼痛,包括腰背痛、頸肩痛和關節痛,約九成曾出現一至六種痛症。

腰背痛被視為最嚴重的痛症,其次為頸肩痛,成因多為體力勞損及上班的精神壓力有關。另外,都市人多用電腦,姿勢不良亦會產生很多不明原因的痛症。

國際間現時有一概念,就是當某些不是疾病導致的痛楚,若持續三個月,便視為疼痛病。本港在醫治疼痛病方面落後於很多地方,有醫生及病人都提出,是時候讓醫療當局,重新檢視在本港廣泛設立疼痛科的必要性。
記者:張慧敏

2011-11-29 就係唔幫襯地產商


去年十月,龐一鳴做了一個決定;一年內在衣食住行各個層面上,要過一個拒絕幫襯大地產商的生活。過去一年,他踩單車代替乘搭公共交通工具;光顧小型食肆,代替到連鎖快餐店或餐廳;到藥房買日用品,代替到大型超級市場…。一年過去,他說感覺良好,社會迴響超越預期。

一班志同道合的人,還成立了「良心消費聯盟」,每月一次上街,叫人不要幫襯大地產商旗下的連鎖店。今年十二月,他們計劃籌備一個「唔幫襯地產商的聖誕」。

龐一鳴還出了一本書,叫「就係唔幫襯地產商」。因為他的行動,一些香港人也決定身體力行,在可行的層面上,抵制大地產商。
記者:王玉娟

2011-11-22 創意不死


蘋果教主一死,全人類爭相讚揚其不朽創意,有趣的是,「i」系列產品,很多概念或技術都不是原創,但喬布斯點石成金,將已有的技術融合,造出全新的產品,看多少人拿著iPhone、iPad,試問有多少東西能如此普及。

那麼,香港會否創造出一樣東西,有朝一天也能如此普及?

事實上,本港有一些民間發明家/設計人,他們有著同一個夢想,就是能發明或設計一些東西,能夠普及應用於日常生活,他們有老有嫩,學歷有高有低。香港為發展創新科技,現正就「專利制度」檢討進行諮詢,諮詢期將於本年底完結。本地的創意工作者,又如何看本港的專利制度?本集亦會進行探討。
記者:何裕恒

2011-11-15 小人物,大搞作


裝修工人又稱三行工人,所謂三行是指泥水、木工、油漆,現時很多三行工人都是周身刀,張張利。但可惜市道不景,業內面對開工不足及青黃不接的問題。

三行工人一向給人的印象都低學歷、低文化。然而這些被視為「小人物」的工人卻對社會有著默默貢獻。不少三行工人原來都有做義工的經驗,幫助長者和弱勢社群免費做家居維修,因為他們都是來自基層,最明白需要別人施予援手時的感受。三行工人除了有粗獷一面,亦有溫文一面,誰想到裝修工人也懂得跳舞和彈結他。
記者:施予

2011-11-08 區選會選舉之三:區選那一夜


區議會選舉曲終人散。今次選舉選情複雜多變,有十多位立法會議員加入角逐,為明年立法會選舉新增的超級區議員席位舖路;泛民陣營內鬥,互相對壘,當中主角如何面對這場硬仗?投票日過後,議會勢力重新洗牌,對未來政局有何影響?
記者:李賢哲/何嘉敏

2011-11-01 活著總有希望(龐貝氏)


本港只有幾宗龐貝氏症病人,他們肌肉萎縮,影響心肺功能,多數是嬰兒,兩宗成人個案是兩兄弟。

哥哥賴凱詠,現年26歲,13歲發病,現時要靠呼吸機,肺功能非常弱。他正攻讀中文碩士課程,並決定寫書分享心路歷程。

弟弟賴家衛,21歲,15歲病發,之前好動,愛戶外活動。今年如願成功考入理大,讀社會政策,希望日後協助其他罕有病病患者。

去年年尾,賴氏兄弟獲醫管局批出一年,每人每年二百至三百萬的藥費,嘗試阻止病情惡化的靜脈注射酵素替代新療法。究竟對兩兄弟的病情有沒有幫助?兩兒的治療開支一直是賴家的重擔。但一個決定,令這個家庭由絕望中重燃希望。
記者:陳淑怡

2011-10-25 爸媽歷險記


如何教導小朋友,從來都是家長最關心的議題。有人事事呵護遷就孩子,造就了蠻橫的「港孩」;也有事事太過著緊逼迫孩子,家有無限規條的「虎媽虎爸」,孩子不成材勢不罷休。家長說,這都是為了孩子好。

但孩子真的好過嗎?

有人批評現時孩子欠獨立、欠自主、欠創意等。但其實虎父無犬子,孩子變成怎樣,都是因為父母如何對待他們,有人說「其實要教的是家長」。本集探討父母如何教導小朋友,大家各有自己一套;子女的受落程度也不同,有血有淚,也有笑聲。
記者:郭嘉恩

2011-10-18 維港渡海泳


上世紀初,本港泳界盛事「維港渡海泳」將於本年復辦,吸引1,482人報名參加。賽事將遷移維港東部水域,合資格的一千名選手,由起點鯉魚門三家村碼頭,游畢全程1,800米賽事,到終點鰂魚涌公園公眾碼頭。

早於1906年首辦的「維港渡海泳」,當年以尖沙咀碼頭為起點,中環皇后碼頭為終點,賽道全長1,600米。這一年一度的游泳賽事吸引中,西人士參與,最初只有個人項目,其後增設隊制比賽。由於維港水質日漸轉差,渡海泳自1978年舉辦最後一屆賽事後,便停辦自今,已33年。

當年曾參與八屆「維港渡海泳」的泳手,於這集告訴大家三十多年前渡海泳的盛大情況。當年的渡海泳除了是一個游泳項目外,背後還有甚麼意義?昔日曾橫渡長江,七十六歲的參加者,十多年來游早水的習慣,會否助他躋身參賽名單?
記者:關麗雯

2011-10-11 立法會,在添馬


有百年歷史的立法會大樓,即將完成歷史使命,預期十月初遷入添馬艦新大樓。

Tony是默默無名的小人物,但在議事廳中,他卻是重要一員。他負責為議員斟水,傳遞訊息,在餐廳為議員服務等。他在立法會工作二十多年,搬遷前後他的工作性質有何轉變?

舊立法會大樓因為地方有限,開會前夕,議事錄編制組才在會議室拉線搬電腦,方便員工把會議紀錄下來。新的立法會大樓有足夠空間,可以方便編制員工,在自己工作枱進行紀錄工作。

新的立法會大樓,在設計上經過多番諮詢,例如天圓地方、顏色用上灰綠紫。落成後,當初的設計概念是否完全落實?
記者:張慧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