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ursday, June 28, 2012

2012-06-26 回歸十五年(三)


<北上.南來>
回歸初期,不少港人都恐懼回歸,憂慮前途,牽起移民潮,1992年至1997年間,有三十萬港人離開香港。局勢穩定下來,香港人也陸續回流。近年,內地經濟起飛,神州機遇處處,有曾移民的港人,現在也北上尋機遇。有人長居內地、有人每天中港兩邊走,體現「一小時生活圈」的理想。

零三年是中港關係轉捩點,香港經歷「沙士」一役,經濟跌落低谷,內地推出一系列惠港措施,開放自由行,由加快推動高鐵、港珠澳大橋等項目。有人主張,只有與內地融合,才能避免香港被邊緣化;但亦有人形容,香港不少地方失去本土特色,尖沙咀廣東道不再是香港人的街道,要捍衛香港特色。
記者:關銘麟 / 陳淑怡

2012-06-19 回歸十五年(二)


<進與退>
回歸十五年,香港人的生活是進步還是退步?本集嘗試從一些數據當中尋找答案。

根據統計處的數字,回顧過去十年間本港的個人入息中位數,是「進」了一成,達一萬一千元,但通脹率卻同時「進」了一成二,人工跑輸給通脹。

月入高於十萬元的住戶,由十年前的六萬戶,大增近七成,超過十一萬戶,有錢人愈來愈多;同時間,貧窮人口卻達破126萬,佔全港近一成八,比十年前的香港還要多。堅尼系數躍升至0.53,反映貧者愈貧、富者愈富。近兩年,社會更開始瀰漫著仇富、反「地產霸權」的情緒。有學者分析,貧富差距已對社會和諧,敲響了警號。

本集會從幾個不同崗位香港人的故事,描繪過去十五年的香港社會變化,在他們眼中,他們為生活而生存,還是為生存而生活?
記者:關銘麟

2012-06-12 回歸十五年(一)


<起與跌>
回歸後的香港,就要面對經濟困境,亞洲金融風暴,令不少市民走過一段漫長的通縮歲月。零三年沙士後,中央多方面支持特區政府,CEPA、自由行,終於令香港經濟,重現曙光,從谷底反彈。

但到了零八年,本港又一次經歷金融海嘯,再次觸動要發展其他產業。政府提出六大產業,包括教育、醫療、檢測和認證、環保、創新科技、文化及創意。幾年過去,發展如何?

零二年政府宣布實行高官問責制,希望與有共同理念的團隊,配合施政,共同承擔政治責任。十年以來,問責團隊表現如何?本集訪問了前高官,包括梁錦松及馬時亨。
記者:陳淑怡

Wednesday, June 6, 2012

2012-06-05 黃岩島事件


中國及菲律賓就位處中沙群島的黃岩島爭端,由四月十日展開至今仍未解決。南海一帶一直是東南亞各國的海上生命線,當地亦蘊藏豐富油氣資源,所以不少國家都對這片藍色海洋虎視眈眈。

幾個世紀以來,黃岩島皆是中國的傳統漁場,由於是中沙群島中唯一擁有露出水面岩體的島嶼,這裡成為中國漁民休憩、避風的去處。中菲的分歧集中在菲律賓以距離為標準,而中方則以歷史為依據,亦即是基於國際法上的先佔原則;先發現、先命名及有效管轄。

《星期二檔案》上星期派出攝影隊遠赴黃岩島一帶採訪。從菲律賓漁民的故事說起,看到中、菲雙方態度。
記者:何裕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