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nday, December 17, 2012

2012-12-16 老來窮


貧富懸殊問題一直困擾香港社會,近年更出現「老來窮」現象。根據一些國際做法,貧窮線多數定於入息中位數一半,或六成左右。統計處2012年第二季數字顯示,家庭住戶每月入息中位數為20,600元,若以此作標準,即家庭收入大約低於10,300元,便是活在貧窮線下。

陳婆婆與譚伯伯花盡畢生積蓄用於自置物業,雖然解決了居住問題,但因為沒有餘錢,而子女的收入只算一般,所以未能供養,故此他們以綜援應付日常生活開支。

研究貧窮問題數十載的社福界權威周永新指出,三十多年前開始研究老人問題時,社會很著重家庭的責任,政府亦以此為藉口不作任何事情,社會普遍認為應該由子女、家庭照顧長者。但近年慢慢發覺客觀環境轉變了,今天的社會跟傳統中國人社會是兩回事,家庭雖然重要,但社會的責任、社會的接納和政府的承擔,亦是很重要的部分。
記者:何裕恒

Sunday, December 9, 2012

2012-12-09 幸福的捨棄


捐贈的形式有很多,最普遍是捐錢,然而有些人願意作更高層次的捐贈,捐贈自己的身體器官,去拯救另一條生命。

二十一年前小哥頓在香港尋求骨髓,引發香港成立本地骨髓庫。如果近親不適合移植,便需要在香港以至世界骨髓庫尋合,但異體的骨髓吻合機率只有約萬分之一。幸運地配對了骨髓的病人心情如何?

瑪麗醫院剛完成一千宗肝臟的移植。今年的毅行者有一組特別的隊伍,是由兩位肝臟醫生、一位捐肝者、一位受肝者組成,四位健兒由肝穿連,想帶出無私捐贈的信息。在十一月二十五日,香港舉行了第一屆器官移植運動會,讓本港、內地及澳門曾接受或捐贈任何器官的人士及家人參加。
記者:張慧敏

Monday, December 3, 2012

2012-12-02 潤物無聲田家炳


田家炳這個名字,對香港人並不陌生,大家都熟悉以其命名的學校,例如屯門仁愛堂田家炳中學,已經踏入二十五周年。

田老先生祖籍廣東梅州大埔縣,發迹於印尼,從一間雜貨店開始,然後開設五金工廠,至二次大戰後,看準樹膠生產產業,投身工業。1958年,由於擔心印尼排華,舉家遷往香港,得到新界元老陳日新協助,在屯門填海建廠,從事塑膠工業。1992年,田氏在廣東成立分公司拓展業務,在香港只留下屯門幾幢工廈。直至2006年及2008年,將廣州、東莞兩家公司轉讓,結束田氏人造革生產事業。

1982年,田家炳創辦「田家炳基金會」,運作三十年,他一直強調教育對國家發展的要,在香港共捐資興建了二十多所以田家炳命名的機構,包括中小學和幼稚園﹔在全國三十四省、市、區,資助大學九十餘所,中學一百六十餘所。

田家炳年屆九十三歲,早年接受傳媒訪問時透露他已將大部分身家捐出做慈善用途,而其擁有的四座物業業權,包括長沙灣田氏企業中心、屯門田氏中心一至三座,於2009年均已轉入田家炳基金會。基金會亦從家族管理,轉為公眾管理,他本人已退出管理層。

田老先生奉行「克己儉樸」原則,熟背朱子治家格言,視之為人生座佑銘,一件西裝穿了幾十年﹔提攜後輩,即使年事已高,對學生邀約訪問,來者不拒。
記者:許少芬

Monday, November 26, 2012

2012-11-25 外籍生本地校


不少在港工作或定居的外籍家長,把子女送到本地學校讀書,希望他們融入本地社會。

南丫島唯一的小學,全校不足一百名學生,有約六成是非華語學生,包括東南亞及歐美國家等。該校是政府津助學校,課程與一般本地學校無異,以中文為主要教學語言,但外籍生的中文程度各有差異,學校因此特別設計課程協助他們適應和學習,例如設有中文輔導課及功課輔導課,彌補家長不懂中文,難以教導子女做功課和溫習的問題。

有些外籍學生說得一口流利廣東話,有些則明言自己不是中國人,不喜歡在本地學校讀書。本集透過幾個外籍家庭,探討外籍學童入讀本地學校所遇到的困難。
記者:宋紫晧晧

Monday, November 19, 2012

2012-11-18 大逃港 (下)


上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,數以十萬內地居民偷渡來港,史稱「大逃港」。
屢禁不止的「大逃港」事件,也催生了深圳經濟特區的誕生。內地政府明白,光靠嚴防死守並不可能有效遏制偷渡潮,必須另辟蹊徑,最後作了改革開放其中一項最為重要的決策 ── 深圳等經濟特區的設立;自此,逃港人群逐漸消失。

當年的逃港者,或身隕偷渡途中,或平凡生活、努力打拼,或最終名成利就,或在香港賺到第一桶金後又看中機遇,重新回到那個曾讓他們「再也不想多看一眼」的內地發展,並發家致富。
記者:王玉娟

Thursday, November 15, 2012

2012-11-11 大逃港 (上)


上世紀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,約有一百萬內地居民,由深圳越境逃往香港,這被認為是冷戰時期歷時最長、人數最多的逃亡事件,史稱「大逃港」。

這一部橫跨三十年的逃亡史,出現過四次大規模的逃港潮,分別是1957年、1962年、1972年和1979年;今年,距離1962年的那波逃港高潮,已過去整整五十年。

幾次逃港高潮,都跟當時內地的政治、經濟狀況密切相關。最初,港英政府不承認逃港者的「居民」身份,但對偷渡者其實並不拒絕,因為他們工作賣力,要求又低,正好為經濟開始騰飛的香港,提供大量廉價勞動力。

有人說,香港七、八十年代的經濟奇蹟,正是憑藉那些冒死上了梁山的逃港者,用血和淚創造出來的。
記者:王玉娟

Wednesday, November 7, 2012

2012-11-04 城市歌者


劍雄和阿櫻一年多之前,開始在旺角西洋菜街唱歌,他們說一開始並沒有想過要收錢,但後來覺得應該入鄉隨俗,便打開了琴盒收錢。劍雄說,打開琴盒收錢並不容易,是需要勇氣的。觀眾給的錢,他們全部都用作添置設備,他們說,想讓觀眾們聽到更好的音樂。

在幼稚園做行政工作的Circle,家住天水圍。在屯門工作的她,下班之後時常一個人背著吉他,拿著音響到中環或者銅鑼灣附近唱歌。她說,拿這麼重的器材其實很辛苦,可是唱歌的時候,就不覺得辛苦了。她認為香港是一個壓力很大的城市,自己這樣做是在給人們提供娛樂,讓人們減壓。

二十五歲的Eddie,在中環一間銀行工作四年了。他說,香港的文化氣氛有進步的空間,人們還沒有完全接受這種街頭文化,但是他比較樂觀,他認為習慣是培養出來的,現在沒有不代表以後沒有,遲一點發生不代表不會發生。

藝術工作者龔志成,每個月都會與香港藝術中心,合作辦一場街頭音樂會。每次他都會邀請不同的樂隊來演出,有古典音樂、傳統音樂、流行音樂等。他說,香港有許多優質的文化硬件設施,但是如果軟件跟不上,也改變不了整個社會的藝術風氣。
記者:廖婧希

Monday, October 29, 2012

2012-10-28 我的生前喪禮 (陳偉霖)


陳偉霖天生患有皮膚癌,出生時,臉上及身上都長滿黑色素瘤。這些黑色素瘤令他全身疼痛。他五成皮膚沒有汗腺,因此他的體溫偏高,長期處於微燒的狀態。幾年前,他癌病病發,背部長了一個體型近似榴槤的腫瘤。當他以為那次已到人生的終結,最後,他活下來。

偉霖自小被醫生判斷活不過三歲、七歲,十一歲,不過,他今年剛度過了三十歲的生日。在生日那天,他在殯儀館為自己舉辦了一個生前喪禮,場地設計、當天的流程等都是由他一手包辦。出席的包括他的家人,親戚及朋友,大家跟他一起經歷了一次葬禮,當中笑中有淚。

長滿墨點的外表,令偉霖自小承受他人奇異的目光,亦早已習慣觀人於微。這幾年,偉霖身體力行去實現自己的夢想,就是向世界說,沒有任何人應該被遺棄的。
記者:關麗雯

Monday, October 22, 2012

2012-10-21 議會新路


立法會選舉完結,當選人有不少都是熟悉的面孔,但當中亦有值得注意的新人。本集將訪問各陣營的立法會新人,了解他們的從政之路。

民主黨胡志偉;以49歲之齡,成為立法會新丁,還要碰上民主黨慘敗,這位一直站在民主黨「後排」的新人,怎樣準備走上「前排」?

民建聯葛珮帆;本身為沙田區民選議員,亦是民建聯的中常委之一。對不少市民而言,其形象始終是「建制派」的同義詞,她將會怎樣自處?

人民力量陳志全;曾經是本港知名DJ慢必,主持搞笑節目,與政治毫不相干,2010年變身政論人。進入議會後,這股新力量又怎樣改變議會面貌?

功能組別(勞工界)鄧家彪;他工運的身份以及家庭,如何影響他從政之路。在廢除功能組別的趨勢下,他以此身份進入議會,將怎樣自處?
記者:何裕恒

Monday, October 15, 2012

2012-10-14 隱形的重金屬


湖南省是中國蘊含大量有色金屬的大省,在多種重金屬之中,以鎘、鉻、鉛、銅及鉬對人體有特別的影響。以鎘為例,特別容易被米和菜吸收,令食物的污染風險增高。

年前,雲南鉻渣污染事件,發現當地地下水出水口的含六價鉻濃度,超標242倍。該區的水稻田存在的鉻,也高達限值的126倍,證實堆積了數十年的鉻渣,已經嚴重污染當地環境。

受鉻渣污染的南盤江,更是珠江的源頭。鉻渣可透過流水向下流至珠江,威脅珠江一帶,甚至香港市民的健康。

根據2010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,截至2010年底,全中國仍有約一百萬噸鉻渣,堆存在十二個省份。這些污染物質經年污染四周環境,遺害甚深。中國綠色和平認為,環保局應該防止公眾再受到任何鉻污染,包括呼吸、皮膚接觸、食物和飲水的接觸等。

記者:張慧敏

Thursday, October 11, 2012

2012-10-07 瘋狂的稀土


中國蘊藏全球三成的稀土,鄧小平南巡時曾說:中東有石油、中國有稀土,顯示中國很早就看出稀土的價值。最近十五年,中國供應全球九成的稀土出口量,美國專家估計,十五年來,中國稀土資源已從佔全球43%降至31%。

稀土不是土,屬於不可再生的稀缺資源,稀土金屬是十七種特殊金屬元素氧化礦物的總稱,又稱戰爭金屬、工業維生素、工業黃金等,廣泛應用於電視機、手機、相機、汽車、半導體、核能和雷射等,是發展高新技術的關鍵元素和國防工業中不可替代的原材料,被各國視為關係國家安全和發展的最重要戰略資源之一。

但稀土企業在開採加工過程中,很少對廢水、廢鑛以及渣滓,進行合理處置,少數企業甚至將污染物直接排至尾礦庫,而稀土加工廢棄物中,更含放射性物質。稀土因為其中的有效元素含量很低,把這些微量元素提取出來,需要用大量的化學藥劑和水,用許多的化學程序才行,廢水包含了近百種化學藥劑,其中還有放射性物質,對環境造成污染。

廣東汕尾陸豐數千村民,因為不滿當地村官與企業勾結,大肆開採山頭稀土致近百萬人食水受污染,最近往鎮政府發起大規模示威。另外,江西尋烏縣是東江水的源頭,江西同時亦蘊藏豐富的稀土礦,但稀土礦開採和廢棄尾礦,導致東江水質惡。

我們會分析稀土的重要價值、對環境及人民造成的影響,以及國際間對開採稀土的不公平狀況。
記者:張慧敏

Monday, October 1, 2012

2012-09-30 香港宜居?


國際性的雜誌《經濟學人》,早前公布最新的「全球宜居城市」調查,香港爆冷登上第一名,令不少港人嘩然,甚至有評論員在報章撰文,指結果令人驚訝。

過往此調查的標準,主要包括社會穩定、醫療、教育、基建等因素,今年的調查,加入七項與「空間」有關的標準,包括綠色空間、城市擴張、自然與文化遺產、污染程度,與其他城市的隔離度等,除了污染和文化遺產外,香港在大多數項目取得不俗成績。

香港城市密度高,所有生活所需,可在小小的區域內找到,有人可能抱怨透不過氣來,但從調查的角度去看,則可能是方便的表現。再舉一例,雖然市區污染嚴重,但我們可能只需半小時車程,便可到郊外接觸大自然,香港在這方面便獲加分。
記者:何裕恒

Tuesday, September 18, 2012

2012-09-18 誰搬我的家


規劃署就新界東北新發展區規劃,正展開第三階段諮詢,受影響地區包括打鼓嶺及坪輋的大埔田村、粉嶺北的馬屎埔村、及古洞等十多條村。

不過,不少受影響居民都表示,近日才獲悉在有關規劃下,他們需要搬遷,「如夢初醒」後,起來反對「被規劃」。

在打鼓嶺及坪輋,受影響的均是非原居民村落,因此,目前該區起來反對「被規劃」的,均為非原居民。他們當中不少是兩代人、甚至三代人,在當地落地生根,務農為生,對於這些長者而言,想不到暮年之際,又要再面臨一次「大遷徒」,被逼離開家園。這些非原居民到底為何反對?在很短時間內可以做到甚麼?
記者:許少芬

Monday, September 10, 2012

2012-09-11 選舉盤點


新一屆立法會選舉,建制派與泛民主派劍拔弩張,兩派互相對決,又各自內鬥,誰是最後大贏家?新增的五個「超級區議會」功能界別議席,及五個地區直選議席,花落誰家?民主派互相攻擊下,又能否保住關鍵的廿四席?建制派首次分拆名單出選,成效又如何?
記者:李賢哲/何嘉敏/蔡千紅

Wednesday, August 22, 2012

2012-08-21 港漂


隨著香港留學新政策的出台,2012年起香港地區大學擴大內地招生數量。越來越多的內地學生來香港唸書,這群人他們當初是懷著怎樣的憧憬來到香港的?在香港的這段時間他們的內心產生了甚麼變化?畢業之際的他們又是否會繼續留在這片土地,而香港人面對這樣一個日益龐大的群體是否會有顧慮和擔心,他們眼中的這群大陸留學生是否就是他們看到的這樣呢?

魯韻子是成都人,在中文大學碩士畢業,主力文化研究。她已找到行政工作,但因為還沒有收入,間中會返深圳見朋友,及到銀行提款,靠家人支持。

航宇是山東人,與江西人Melo同是港大電腦科學碩士班同班同學。他們是室友,航宇打算留低,Melo決定離開。航宇喜歡香港的安全感,Melo忍受不了生活壓力。航宇來港前在珠海讀書,能聽能講廣東話,Melo卻沒有特別去學過。從山頂的豪宅,航宇看到香港人與內地不同的價值觀。
記者:許少芬/ 廖婧希

Tuesday, August 14, 2012

2012-08-14 手下留情


落毒餌,打斷手腳,用氣槍射擊,淋漒水,這些行為都是近幾年,本港一些虐畜事件中,兇手虐待動物的方法,受害的都是一些手無寸鐵的動物。這類虐畜行為嚴重可致動物死亡。捲捲及Faith曾經流浪街頭,懷疑被人虐待,導致現時行動不便。

根據《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》,任何人因胡亂或不合理地,作出或不作出某種作為,而導致任何動物受到任何不必要的痛苦,都屬違法,最高可被罰款二十萬元及監禁三年。動物包括任何哺乳動物、雀鳥、爬蟲、兩棲動物、魚類或任何其他脊椎動物或無脊椎動物,不論屬野生或馴養者。

漁護署及警方綜合的數字顯示,過去五年,虐待動物的舉報每年遞減,由2009年190宗減至去年129宗; 檢控的數字每年介乎九至十八宗。有關注動物的人士指,他們部分即使遇到虐畜,未必考慮報警處理。 虐畜個案中兇手的手法越見嚴重,今年四月,一隻兩歲大的流浪貓懷疑被虐待至死,引發幾百名市民到警署靜坐。

愛護動物協會成立的動物督察,專門調查懷疑虐畜個案,當中最多涉及疏忽照顧。為了減低流浪動物受虐的機會,有義工收養十多隻流浪動物,並在過去幾年,為近一千流浪貓進行領養,為牠們尋找一個「安樂居」。
記者:關麗雯/ 廖康如

Tuesday, August 7, 2012

2012-08-07 男士侍產假


政府公務員四月一日起,享有五天有薪的男士侍產假,部分私人機構亦有設立,但是大部分僱員都未能受惠。政府表示,期望在明年展開立法工作,讓男僱員享有三至五天的侍產假。

有和沒有侍產假,分別有多大?

黃先生沒有侍產假,唯有預留年假,待太太產後照顧嬰兒,太太打算順產,即使太太預產期已到,仍然繼續工作,接到電話才趕去醫院,工作、醫院兩邊頻撲。

在銀行工作的蔡先生,則有五天侍產假,加上自己的年假,他由太太開刀分娩起放假已陪伴在側,嬰兒出生後協助照顧,餵奶、返醫院覆診等,亦安撫太太產後的情緒。

有婦產科醫生指,男士有侍產假,除了可協助照顧嬰兒外,可以減少太太出現產後抑鬱的機會。不過,有僱主代表指反對立法,希望讓企業留有空間自行決定,同時亦要討論侍產假對中小企的影響,以及非婚生子女的安排等。
記者:陳淑怡/ 林穎

Friday, July 27, 2012

2012-07-31 另眼.相看


數碼相機盛行,不少香港人都擁有數碼相機,攝影機會垂手可得,但有多少人會珍惜按下快門的一刻?

香港攝影文化協會舉辦《另眼.相看》社會紀實攝影計劃,找來約三十個不同年齡、行業、背景和階層的香港人,大會會先安排專業攝影師作為導師,教授他們攝影技巧,再用鏡頭攝下自己的故事,導師會跟進參加者的情況,而所有照片稍後會舉辦展覽,巡迴展出。

參與今次計劃的,有從未接觸過攝影的普通家庭主婦、有繼承父業的荳品廠太子、有身體有殘缺、需要以輪椅代步的年輕人、有曾經坐牢、現在改過自身的更生人士,四人都有自己的經歷。他們會用相機,分享甚麼故事?
記者:關銘麟/吳煒茵

2012-07-24 新「警」人


學警黑仔投考兩次才成功,沒有大學學歷的他,坦言加入警隊的一個考慮,是不俗、穩定的收入。在警校中,要適應警校的生活,五時許起床、每朝洗廁所,更重要是學習在壓力下,面對市民衝突。他相信,將來畢業後正式服役,要在危急時作出令市民理解的決定,不是易事。

新晉督察Ricky的父親是警察,在他的影響下,早已立志當警察。父親告訴他,要先考慮清楚才決定志向,所以大學時Ricky當過輔警,體驗警務生活。當時駐守中西區,這區常有示威遊行,他已對警民衝突有所體會。

一批年輕人,選擇在這時加入警隊,他們將要面對甚麼挑戰,又怎樣看待市民對他們的監察與批判?
記者:何裕恆

Thursday, July 19, 2012

2012-07-17 一個人的葬禮


無親無故的獨居長者,死後由誰辦理後事?

根據政府規定,身份不明或無人認領的屍體,警方調查後會由醫院或公眾殮房,轉交食物環境衛生署轄下沙嶺公墓埋葬。沙嶺公墓內,一個個的墓碑只有一組組的號碼,沒有名,沒有姓。

關注獨居長者的「榕光社」,幾年前成立了一項名叫「夕陽之友」的服務,幫助獨居長者辦理身後事;長者簽署授權書,授權義工在其逝世後,代為處理遺體、殮葬、骨灰等事宜。

遇有非「夕陽之友」會員的長者突然去世,「榕光社」也會義務替其殮葬;由選棺木、取死亡證、守夜、出殯、到撒骨灰,義工所把持的,都是希望逝世的長者,能夠有尊嚴地、並不孤單地走完人生最後一程。
記者:王玉娟

Tuesday, July 10, 2012

2012-07-10 星星的孩子


他們不是聾,對於外來的聲音,他們會沒有反應;他們不是盲,而是喜歡沉醉看著他們認為有趣的物件;他們不是啞,只是他們不善於說話。他們享受在自己的世界,而別人是沒法去理解。

自閉症是一種語言、認知、行為及人際關係等多種發展功能障礙的病症,男女比例為3至4比1。外界形容自閉症患者是星星的孩子,他們好像天上的星星一樣,在天空中獨自閃爍,而遙不可及。

固執、收藏自己,不願跟別人溝通等等都是自閉症患者陳俊傑,聽過社會對於自閉症的印象。這些標籤令他的路走得不容易。自閉症患者的家人,在照顧患者時,承受很大的壓力。樂仁是家中孻子,出世到兩歲都未曾跟父母說話,他的媽媽如何面對?現時,沒有藥物可以使病患者痊癒。許美霞為了九歲兒子瑋瑋的將來,籌辦組織,提倡社區支援計劃。

一個共融的社會裡,除了要求自閉症患者融入社會外;我們會否願意多走一步,走進他們的世界,了解他們?
記者:關麗雯 / 林芷雅

Tuesday, July 3, 2012

2012-07-03 七一表述


七一遊行由九七年回歸開始,不同社會背景、擁有不同訴求的人「各自表述」,透過七一上街表達他們的聲音。

今年是回歸十五週年,又是新政府換屆年。七一遊行召集人及持牌人麥德正,會回顧過去十四年的主題和特色,並分享他籌備七一的個人經歷;政治漫畫家透過其作品,介紹今年主題和重要社會大事。

勞工界在今年打頭陣,文化界對新政府設立文化局有不少意見。本地工人、藝術家聯盟主席周俊輝,講述訴求。

不少九十後開始參與社會運動,互聯網是否團結了年輕人,令他們更踴躍投入社會運動?學民思潮黃之峰和家明,今年首次參加七一遊行的大學生,和新學制高中生,會分享他們的想法。

Thursday, June 28, 2012

2012-06-26 回歸十五年(三)


<北上.南來>
回歸初期,不少港人都恐懼回歸,憂慮前途,牽起移民潮,1992年至1997年間,有三十萬港人離開香港。局勢穩定下來,香港人也陸續回流。近年,內地經濟起飛,神州機遇處處,有曾移民的港人,現在也北上尋機遇。有人長居內地、有人每天中港兩邊走,體現「一小時生活圈」的理想。

零三年是中港關係轉捩點,香港經歷「沙士」一役,經濟跌落低谷,內地推出一系列惠港措施,開放自由行,由加快推動高鐵、港珠澳大橋等項目。有人主張,只有與內地融合,才能避免香港被邊緣化;但亦有人形容,香港不少地方失去本土特色,尖沙咀廣東道不再是香港人的街道,要捍衛香港特色。
記者:關銘麟 / 陳淑怡

2012-06-19 回歸十五年(二)


<進與退>
回歸十五年,香港人的生活是進步還是退步?本集嘗試從一些數據當中尋找答案。

根據統計處的數字,回顧過去十年間本港的個人入息中位數,是「進」了一成,達一萬一千元,但通脹率卻同時「進」了一成二,人工跑輸給通脹。

月入高於十萬元的住戶,由十年前的六萬戶,大增近七成,超過十一萬戶,有錢人愈來愈多;同時間,貧窮人口卻達破126萬,佔全港近一成八,比十年前的香港還要多。堅尼系數躍升至0.53,反映貧者愈貧、富者愈富。近兩年,社會更開始瀰漫著仇富、反「地產霸權」的情緒。有學者分析,貧富差距已對社會和諧,敲響了警號。

本集會從幾個不同崗位香港人的故事,描繪過去十五年的香港社會變化,在他們眼中,他們為生活而生存,還是為生存而生活?
記者:關銘麟

2012-06-12 回歸十五年(一)


<起與跌>
回歸後的香港,就要面對經濟困境,亞洲金融風暴,令不少市民走過一段漫長的通縮歲月。零三年沙士後,中央多方面支持特區政府,CEPA、自由行,終於令香港經濟,重現曙光,從谷底反彈。

但到了零八年,本港又一次經歷金融海嘯,再次觸動要發展其他產業。政府提出六大產業,包括教育、醫療、檢測和認證、環保、創新科技、文化及創意。幾年過去,發展如何?

零二年政府宣布實行高官問責制,希望與有共同理念的團隊,配合施政,共同承擔政治責任。十年以來,問責團隊表現如何?本集訪問了前高官,包括梁錦松及馬時亨。
記者:陳淑怡

Wednesday, June 6, 2012

2012-06-05 黃岩島事件


中國及菲律賓就位處中沙群島的黃岩島爭端,由四月十日展開至今仍未解決。南海一帶一直是東南亞各國的海上生命線,當地亦蘊藏豐富油氣資源,所以不少國家都對這片藍色海洋虎視眈眈。

幾個世紀以來,黃岩島皆是中國的傳統漁場,由於是中沙群島中唯一擁有露出水面岩體的島嶼,這裡成為中國漁民休憩、避風的去處。中菲的分歧集中在菲律賓以距離為標準,而中方則以歷史為依據,亦即是基於國際法上的先佔原則;先發現、先命名及有效管轄。

《星期二檔案》上星期派出攝影隊遠赴黃岩島一帶採訪。從菲律賓漁民的故事說起,看到中、菲雙方態度。
記者:何裕恒

Thursday, May 31, 2012

2012-05-29 女多男少


可有試過這種經驗:讀書上堂,班中女生多過男生;辦公室內,女同事多過男同事?

其中一個原因,固然與某些行業的傳統有關,但根據統計處去年進行「人口普查」的結果,本港男女比例,的確有進一步失衡的趨勢。

在01年的普查當中,每1000名女性對960男性,十年之後,已下跌至876名男性,可見陰盛陽衰更加明顯。

隨著男女失衡,我們的生活亦會慢慢出現改變,簡單如廁所數目,政府亦擬修例,新建的公共場所需要有更多女廁。

本集將會從日常生活、職場等不同角度,分析這種情況。
記者:何裕恆

Tuesday, May 22, 2012

2012-05-22 逃避.迎向


蘇偉健一生下來就有痙攣,他患有一種叫隨動型大腦麻痺症,這種病令他無論坐著或走路,他的身體每隔數秒便不由自主地擺動,或會側頭、或會揮動手腳、有時則像打冷震般顫抖。

媽媽在兒子一歲時,得悉他有這個病,非常傷心。她走遍全港找尋名醫治療不果,幸而證實兒子的智力正常,才鬆了一口氣。

由於動作奇怪,蘇偉健經常被人誤以為是智障兒。他沒有放棄自己,入讀主流學校,以三個A優異成績,考入中文大學唸中文系,在大學更遇上心儀對象,卻被女方介意自己的外型而被拒絕。原本以為平坦的人生遭逢打擊,令蘇偉健頹廢了好幾年,覺得自己失去的總比別人多。

數年後,他應邀出席一個講座作嘉賓,分享他的自強故事。他的經歷得到很多人認同,從此亦令他的人生逆轉;以前總以為傷殘令他失去很多,卻原來他也可以啟發別人,令他們珍惜當下。他亦體會到,自己雖然失去了一些,卻有愛他的家人,正當的工作,自強的精神,其實自己得到的,一點也不少。
記者:王玉娟

2012-05-15 五感滿足


五覺感官,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,視覺更加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具影響力的官能之一。然而當一個人的視覺受損,甚至失去視覺,除了對生活帶來很多不便外,亦錯很多欣賞藝術的機會。口述影像的出現便為視障人士帶來享受藝術的機會。

在本港,口述影像服務主要由香港盲人輔導會提供,是一種透過口語或文字敘述,將視障者無法接收的影像訊息轉換成言辭符號,讓視障者也能克服視覺障礙,協助他們克服生活、學習和就業環境中各種影像障礙的服務。

有媒體創作人看見視障聽障人士,往往未能完全享受一般的演唱會、話劇等,於是籌備了一次以感受不同感官刺激為主題的表演,讓社會大眾體會不同感官帶來的樂趣。
記者:施予

Tuesday, May 15, 2012

2012-05-08 年輕一個媽


十八廿二,年輕少女在這個階段,大部份正為學業忙碌、為儀容煩惱,對愛情充滿憧憬。意外懷孕為她們的將來增添變數。她們最初會期望自此有一段美滿的婚姻,與伴侶組織小家庭。現實是四成的年輕媽媽成為單親媽媽。這反映新一代對婚姻及家庭的看法與傳統思想脫軌。

這班新手媽咪,面對新生命的來臨,她們要母兼父職,照顧子女起居飲食,她們面對怎樣的壓力? 這班年輕媽媽,沒有工作經驗,為了子女生活,她們初次踏入社會,開始真正的人生。
記者:關麗雯

Wednesday, May 2, 2012

2012-05-01 弱智老齡化


黑頭人送白頭人,一直是中國人傳統認為的完美終結。但是在一班智障人士父母心目中,卻希望子女先於自己離世,白頭人送黑頭人,是他們最渴望也最悲涼的結局。

過去因為醫療不發達,智障人士壽命偏短。現今醫療先進,智障人士壽命延長。醫護界普遍認為,智障人士五十歲已踏入老齡化,很多四十歲已出現老齡徵象;例如糖尿病、心臟病、高血壓、牙齒出現毛病等。

智障子女踏入老齡,意味他們的父母也是老人,雙老問題困擾不少智障家庭。老邁父母擔心自己身故後,智障子女無人照顧。智障子女也要學懂父母有離世的一天,如何教導智障人士認識生死教育,也是難題之一。
記者:張慧敏

2012-04-24 告別尿失禁


女性尿失禁數字介乎13-21%,但近八成女性不認為是病,以為是一般婦科問題,或因尷尬不去求醫。

原來失禁也有很多種類,其中一種為壓力性失禁;多數發生在懷孕後,更年期女性身上。咳嗽,打噴嚏、跑步、拿重物,都有可能漏尿。她們多數會用衛生巾,減少社交,影響情緒,也可能影響夫婦生活。

另一種常見的是膀胱過動症,任何年齡的女性都可能患上。她們尿頻,經常上廁所會影響日常生活,使她們形象低落。

北區醫院獲得基金資助,開設婦女泌尿診所,為期兩年,現已協助一百名婦女。醫生認為,病向淺中醫,在失禁初期,只要有適當治療和運動,問題很易獲得解決。
記者:陳淑怡

2012-04-17 九十後


「90後」,或稱「九零後」,泛指於1990年至1999年出生的年輕人。他們普遍被視為嬌生慣養的一代,出生在資訊科技泛濫、物質富裕的社會,因此生活上未必經歷過很多的風浪起跌。這一代人亦有自己一套獨特的價值觀,喜歡我行我素,甚至敢於突破社會框架界限 。

有人批評他們心理脆弱、獨立生活能力差、自傲、懶惰。但同時亦有人覺得新一輩人思想獨立、叛逆性強、能大膽地表現自己。

最早一批的九十後至今已二十二歲,他們將會陸續踏入社會工作,對僱主來說,這群初出茅廬的年輕人的工作態度,到底怎樣? 在溫室長大的這一群,待人接物各方面,又有怎樣的一套價值觀?有不少九十後青年都參與過社會運動,他們有甚麼政治觀?又怎樣看這個社會?
記者:施予

Tuesday, April 10, 2012

2012-04-10 封閉六十年


「冰封」近六十年的沙頭角,部分已於二月十五日正式解封。

港英政府早年為了防止非法入境和走私等,1953年將2800公頃接壤深圳的邊境地區劃為禁區。出入禁區需要邊境禁區通行證,大眾絕無可能自出自入,沙頭角一直予人神秘感覺。2008年一月保安局落實縮減禁區至400公頃,今年二月開始分階段開放,首批開放的包括沙頭角較外圍的六條村落,最多人聚居的沙頭角墟和中英街則不包括在內。

開放的範圍都是鄉郊地方,以住宅和被荒廢的農田為主,也有樹林、歷史建築等。據城規會的規劃大綱,今次解禁的地方逾半會留作綠化地帶,另有土地作丁屋或渡假屋發展,希望可以推動鄉郊生活體驗和休閒農業。

住在開放區域的居民和仍在禁區內的沙頭角人,如何看這次禁區開放?沙頭角的歷史在香港發展中,又扮演甚麼角色?
記者:郭嘉恩

2012-04-03 售騙


逛街時有人突然說你中獎,接著邀請你停下數分鐘,聽聽他向你介紹獎品,可能會誤墮消費陷阱。消費者委員會2011年共接獲超過3600宗,涉及不良銷售的投訴。消負陷阱時有所聞,為何消費者仍會受騙?本集找來誤墮陷阱的消費者,以及曾任推銷員的過來人,拆解各種不良銷售手法。另外,政府已就打擊不良銷售手法,向立法會提交《商品說明條例(不良營商手法)》,但各界就加入「冷靜期」陷入拉鋸局面,消費者還有甚麼方法自保?
記者:關銘麟

2012-03-27 中國大工廠:學生工


調查發現,中國很多工廠存在大量使用學生工的情況,某些工廠,學生工使用率高達五成。這些學生工,一批批來自各省市的職業學校。

三年的專業課程,概念是工學結合,學生在學校學習專業基礎理論,然後第二至第三年的暑假到有關工場實習,吸收職場經驗。不過,有些職業學校卻成了「中介公司」,為某些工廠大量輸入廉價勞工,有些學生入學一星期,便被派往工廠「實習」,讀的是計算機專業,卻當了流水線上的裝嵌工人,而且一做便做了七個月,有些學生,更被派往工場「實習」接近兩年。

學生到職業技術學校讀書,到頭來變成工廠的廉價勞工。學校怎樣成為「中介公司」?地方政府怎樣下令配合?一批批的學生工最後得到甚麼?
記者:王玉娟

Wednesday, March 21, 2012

2012-03-20 中國大工廠:連環跳後


今年一月一日元旦,山東煙台富士康,一名男工跳樓死亡,是2010年有紀錄以來,富士康工廠發生的第二十四跳。

富士康在中國有著接近一百萬工人,大部分是80後、90後的新生代農民工;工人連環自殺,有研究學者認為並不是偶發事件,是一種標誌,一種警示。

這個築起了高高圍牆、生產著全世界幾乎所有著名高端電子產品的神秘代工「帝國」,內裡的運作模式是怎樣的?為甚麼有人用生命表達無聲的反抗?

連環跳樓事件,富士康隨後大幅提高員工薪資和福利、減少加班、架設圍網、提供輔導、開通熱線,這一切一切,是否奏效?

另外,調查發現,中國很多工廠包括富士康,存在大量使用學生工的情況,某些工廠,學生工使用率高達五成。這些學生工,一批批來自各省市的職業學校。

三年的專業課程,概念是工學結合,學生在學校學習專業基礎理論,然後第二至第三年的暑假到有關工場實習,吸收職場經驗;不過,有些職業學校卻成了「中介公司」,為某些工廠大量輸入廉價勞工,有些學生入學一星期,便被派往工廠「實習」,讀的是計算機專業,卻當了流水線上的裝嵌工人,而且一做便做了七個月;有些學生,更被派往工場「實習」接近兩年。

根據《廣東省高等學校學生實習見習條例》第二十二條第五款規定:「學生週實習時間不得超過四十小時」,但有些工廠對待年少實習生,跟普通工人沒有異樣,每日工作超過十小時,休息日照上班,每月加班超過八十小時,並且實行日夜班輪換制度,每三週或每月換一次班。

學生入廠前會簽下勞動合同,通常都會列明根據法定工資給予薪酬,不過,學校每月都會從中扣起部分工資作學費,餘下的才是學生的生活津貼;以每人每月千多元人民幣薪酬為例,有學校會扣起九百至一千元,學生得到的生活津貼,大約是五十至二百元。

第一集:連環跳後
工人在富士康,面對著怎樣的工作壓力?工廠的管理和運作模式是怎樣的?「連環跳」背後是一種怎樣的控訴?跳樓生還的女工親述箇中感受。
記者:王玉娟

2012-03-13 擺脫纏擾


暗中監視他人的住所、電話騷擾、跟蹤等,現時本港並沒有法例,去管制這一類的纏擾行為。纏擾者在明,受害者在暗,有受害人於三年內,每天被陌生男子跟隨。不過,現行的民事法及刑事法,只涵蓋某些方面的纏擾行為,當纏擾者的行為屬於某項刑事罪行的範圍,才可向他們提出檢控。不過,纏擾行為可以在沒有破壞社會安寧,或威脅會使用暴力的情況下發生。受害人飽受精神的困擾,造成情緒不穩。

政制及內地事務局於去年十二月,建議制訂《纏擾法》,任何人對其他人造成騷擾的嚴重程度,足以令受害人驚恐或困擾,即干犯刑事罪行,最高的刑罰建議為,罰款十萬元及監禁兩年。

究竟甚麼是纏擾行為?纏擾法立法如何有效幫助受害人?在立例的同時,如何保障新聞自由?
記者:眾記者

2012-03-06 香港人有權say


回歸後的特首選舉,一直被批評是小圈子選舉,特首只是由特定的選舉委員會選舉產生。雖然今屆的選委人數增至一千二百人,但絕大部分香港人都無權參與。然而,隨著候選人的各種負面新聞不斷傳出,民調顯現的結果,都成為市民茶餘飯後的熱門話題。香港人雖然無權選特首,但很多人都說:我們有權say。

究竟香港人如何看這場特首選舉?他們想要一個怎樣的特首?要送新特首一份禮物,他們又想到甚麼?且看不同類別的群體,對香港未來管治者的心底語。
記者:眾記者

Wednesday, February 29, 2012

2012-02-28 雙非


雙非孩童出現,日漸引起本港關注。根據統計處數字,今年九月將有二萬六千名適齡跨境學童讀小學,其中一萬六千人是雙非。以去年有7.83%學童來港讀小學推算,今年九月,最少有1260名雙非學童來港讀小學。

除了學位問題,雙非嬰兒使用母嬰健康院的比率日漸提高,亦惹來一些香港人不滿。這些與生俱來應該享有公民權利的雙非孩童,為何引發社會爭議?

有評論認為,本港人口急速老化,這批生力軍,將來可以補上人口老化的壓力,為何不好好使用這些資源?況且他們的家庭經濟狀況不會太差,對社會的壓力應該不會太大。

跟單非孩子不同,這些雙非孩童沒有父母在旁,每天跨境上學,到底父母為何這樣抉擇?長遠而言,這些家庭如何看孩子的港人身份?享受香港福利資源是他們的最終心願嗎?
記者:張慧敏

Wednesday, February 22, 2012

2012-02-21 婚價


去年底,一項調查訪問逾1900名準新人,了解他們的消費模式及預算,發現每對新人平均開支超過26萬,較去年同類調查增加近一成,以去年約52,600對新人註冊推算,總結婚消費高達140億元。為何一場婚禮,會如此昂貴?

有婚禮統籌師指出,婚禮的開支與社會環境有密切關係,隨著通脹加劇,婚禮的成本增加在所難免。另一方面,新人的心態亦是關鍵,例如喜歡與別人比較,人有我有,甚至人有我要更多,偏偏成本增加,公價人情依舊,最終入不敷支。夢幻婚禮過後,他們亦要返回現實,解決居住、還款、儲錢等實際問題。
記者:何裕恒

Wednesday, February 15, 2012

2012-02-14 談談情


情人節情侶雙雙對對,甜甜蜜蜜慶祝,一對男女相識、拍拖到結婚,如何可以相愛到老。

本集透過三對夫婦,分別是結婚兩年,結婚二十年、以及結婚超過四十年,分享他們認識的經過,追求的秘密,以及拍拖的趣事,紀錄不同年代的愛情觀。又會討論婚後的相處之道,如何接納彼此的不同,是改變對方還是改變自己?吵架的時候,有甚麼方法減少傷害?有小朋友後,又要如何分配時間維繫感情?結婚超過四十年的夫婦,細說退休後結伴同行,婚姻之道貴乎互相欣賞,製造小情小趣,共享快樂晚年。
記者:陳淑怡

Thursday, February 9, 2012

2012-02-07 中學文憑試--出路


本港八大院校提供的資助大學學額,只有一萬四千五百個,因此,超過五萬名學生將會望門興歎。然而,路又是否只有一條?未能升讀本地大學的學生又是否等於失敗?

內地六十三所大學及台灣,均宣佈二零一二年實施免試取錄,即直接以中學文憑試成績報讀當地大學,取代過往需要報考聯招試的做法,這種方法是否便利香港學生?內地及台灣大學對香港學生有甚麼要求?

本集將會分析,不同成績學生在新學制下的升學選擇,包括本地及兩岸三地的升學出路,亦會探討本地大專院校,籌備四年制大學的進展。
記者:關銘麟

Thursday, February 2, 2012

2012-01-31 中學文憑試--備戰


今年三月,全港七萬二千多名中六學生,將會應考首屆中學文憑試。資助大學學額只有一萬四千多個,競爭之大前所未有。考試模式有何轉變?新設的通識科為何是老師及學生最擔憂的科目?學生如何備戰?成績未如理想,有何出路?《星期二檔案》一連兩集,為大家探討。

第一集:《中學文憑試 -- 備戰》
新高中改革下,高中由四年變為三年,中學文憑試取代高級程度會考,成為大學入學試,主宰學生入大學的命運。

學生三年來面對不少課程與考評改革。課程方面,通識教育科列為必修科目,又於各科引入「校本評核」,將學生平日學習的成績計算入公開試成績當中;成績匯報亦不再使用「常模參照」,改用「水平參照」等。

課時不足,學生每逢假期,補課不斷。一場沒有歷屆試題可以參考的公開試,師生如何備戰?
記者:關銘麟

Thursday, January 26, 2012

2012-01-24 心想夢成


跟香港人談夢想,他們都覺得是很遙遠的事,夢歸夢,現實歸現實。我們習慣向現實低頭,日思夜想的,是生計,是明天有無飯開,是我是否符合父母的寄望,另一半會否嫌棄我,社會會否淘汰我…,或許我們都不安於現狀,但都無力改變,然後人生就此過去。

想當飛機師、演員、畫家、攝影師、科學家嗎?有想過,真的要向夢想進發?可能你有想過,十秒,然後將念頭擊退,因為你以為是沒可能實現到的,夢畢竟只是夢。

但其實夢,只要你去追,便會追到,只在乎你有沒有決心、勇氣,踏出第一步去圓夢。這一集我們會訪問追夢的人,告訴你,心想,便會夢成。
記者:郭嘉恩

Friday, January 13, 2012

2012-01-17 舞動傳承


每逢農曆新年,本港到處都有舞獅表演,打鑼打鼓,為節日增添熱鬧色彩。舞獅源於中國,乃國粹之一,是一種民間的傳統表演藝術。有關舞獅的傳說有多種,大致認為可以驅邪辟鬼,因此每逢喜慶節日,都有舞獅助慶。

傳統上,南獅獅頭造型及步法,根據中國古代三位人物劉備,關羽及張飛而定。表演者裝扮成獅子的樣子,在鑼鼓音樂下,作出仿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,以及許多具雜技性質的動作。

有舞獅師傳指出,學習獅藝先要經過三年武術的訓練。獅藝講求人獅合一,考驗舞者如何將獅子的姿態活靈活現地演繹出來。獅藝的發展近年已超越了傳統的助慶功能,發展為一項體育項目。有學校積極發展獅藝,讓新一代承傳這個傳統文化。
記者:關麗雯

2012-01-10 血的故事


血液沒有代用品,一個病人需要輸血,就只有靠社會人士的自願及無償捐贈。香港紅十字會自1952年起推動無償自願捐血,是本港唯一提供血液,予全港醫院病人使用的機構。

市民每捐一包血,血液將被分解成不同的成分,幫助三至四名病人,十五分鐘的捐血過程,可以幫助到他人維持生命。受惠者身上流著捐贈者的血,除了是一種無私奉獻,亦是一種緣份,當中更有人因此成為了朋友。

捐血是一種施予的行為,有人累積捐血的次數將近五百次,亦有捐血家族動員家庭各成員齊齊捐血,甚至有人聲稱捐血捐上癮。到底這群熱血的人的心態是怎樣?捐血者與受惠者之間有甚麼感人故事?年青人一代又怎樣看捐血這種社會責任?
記者:張慧敏/施予

2012-01-03 未滿十六


攤開報章,經常看見有涉及未成年男女的性罪案,有些是初嚐禁果,有些是被迫就範。一名14歲韓籍男童,在醫院侵犯同房女孩,但由於男童年齡,未能控以強姦罪,引發社會迴響,要求修例,主審法官亦狠批法例不合時宜。

事實上,雙方均未成年的案件,在本港時有發生,只是未必進入司法程序,大眾無從得知。我們訪問了兩宗個案,事發時均是未成年。

第一個是男「侵犯者」,因為接觸色情影片,慾望難忍,繼而多番侵犯多名同性同學;第二個是男「受害人」,小時候被未成年的同性鄰居侵犯,從此性格、性取向、性觀念均改變。

現今少年早熟,未成年發生性行為是極為普遍,法庭上不少涉及未成年者的性罪案,其實是雙方自願。有社工表示,在早熟少年的族群中,有所謂的「friend前性行為」,例如女生想結交男生,便以性行為作為「見面禮」,當然男生嚐到甜頭後,連朋友也不會交上;有少女甚至主動向色情影片學習,務求取悅小男友。

諷刺的是,這些年來,本港對性教育的重視程度有增無減,反之性觀念愈來愈開放,究竟這班少女少男,如何看待性教育?如何接觸、看待「色情資訊」?個案將親自剖白。
記者:何裕恆

2011-12-20 導盲犬google


巴士附例可以看見「狗隻不可上車(導盲犬除外)」,但這些年來,你在香港見過導盲犬嗎?

今年初,在香港導盲犬協會的穿針引線下,首隻導盲犬Google在年初抵港,現正訓練中,預計最快明年中完成訓練與視障人士配對,成為正式導盲犬。

一隻導盲犬的誕生需經過嚴格挑選及訓練,對狗隻的行為、生活習慣、性格等皆有十分高的要求,Google的訓練進度如何?不同組織嘗試在港推行使用導盲犬的同時,市民、公共設施、商戶等,又能否配合視障人士使用導盲犬呢?
記者:郭嘉恩

2011-12-13 沒有鐘聲的學校


這是本港唯一一所的醫院學校,為患病及接受治療而住院的學齡兒童,提供教學服務。學校雖然沒有上課鐘聲,課室內充滿學生的笑聲。學生雖然不用穿校服,他們卻懷著一顆好學的心。老師雖然穿梭不同病房教學,他們可以更直接聆聽學生的需要。

七歲的晴晴患有血癌,現時仍需接受治療。過去半年,她住院接受化療,每天打針,服藥。醫院學校如何助她度過每一天?小學三年級的曉陽患有骨肉瘤,過年一年停學接受治療。他在醫院學校完成二年級,今年成功在原校升讀小三。陳老師任教二十年,醫院學校讓她跟學生建立深厚的感情,面對患病學生的離世,她又是如何面對?
記者:關麗雯